自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歷經十二個春秋,本土零售業的走勢如何,是難以抵抗外資零售巨頭的強力沖擊日漸削弱?還是在巨大壓力面前不怯不懼,穩步向前發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回頭看看本土零售業這12年來的風雨歷程。
早在中國入世之前,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就給出了一個預言。那就是在未來5至5年,中國零售業60%的零售市場將由3至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控制,30%的市場將由國家級零售巨頭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場零頭則掌握在區域性零售巨頭手中。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資零售企業憑借其強大的財力、物力支撐,很快在中國打下了一片疆土。目前,外資零售業已在食品、日用品、家居等市場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以沃爾瑪、家樂福為首的外國大型超市去年在中國銷售額估計達到近200億元;百安居、歐培德及宜家等家居裝飾大賣場也在上海等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并有迅速擴張的計劃;其它行業的跨國公司零售商,也開始從較為成熟的市場,如上海,開始進入中國;而長遠來看,電器零售業、圖書、音像、藥品零售業,下一步都可能成為外國零售商的目標。
有次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這些已經或準備進入中國的世界零售巨頭,將占據城市商業街區的黃金地段,分割我國零售企業的市場利潤。同時,外國零售企業的大量涌入,會使零售業競爭更加激烈化,如果沒有相應的市場規則,價格大戰不可避免,這樣會使中國本土零售業利潤進一步下滑,進入到微利和零利時代。
面對如此來勢洶洶的挑戰,中國本土零售業不懼不怯,反而在長期的對峙中慢慢成長起來。這與外資在國內商業領域中所占的比重很小,進入地域有限有一定關系,也與外商帶來的全新的營銷理念與科學的管理方式促進本土零售業良性成長有關。從宏觀來看,中國入世給中國零售業帶來的更多的還是機遇。因為在擴大中國商品出口業務的同時,大量國外價廉質優商品進入中國消費品市場,將極大地補充、豐富商品市場的供應,對拉動國內需求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還將促進中國消費水平的提高,引起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外商還會帶來全新的營銷理念與科學的管理方式。
面對挑戰,中國本土零售業需要如何應對呢?首先需要強化定位意識,F在零售業面對的是日益成熟的、具有較高松散性和流動性的消費群體,消費內容的多元化、需求層次的復雜化和購買行為的理性化,需要零售企業樹立科學、整體的營銷觀念,研究自己的消費者,對自身做一個準確的定位,真正讓消費者成為企業營銷活動的中心。其次需要從戰術競爭轉變到戰略競爭。國外大型零售集團進入中國市場更多考慮的是長遠的、戰略上的競爭。
總而言之,零售企業要構建完善的整體營銷管理系統和經營品牌,還要實現從以單一消費者為中心向以消費者和競爭者為中心轉變,重視競爭對手的研究;從感覺經驗型向科學經驗型轉變,重視科學的策劃與可行性研究。要避免同地域、同檔次、同類型的零售企業之間展開過度競爭,造成兩敗俱傷。
唯學相關推薦:
1、中國40城市將開展藥品零售規范管理行動,感冒藥將“實名制”
2、2013年山西第一季度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