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店的魔咒,正在大型零售商超中蔓延。
就在10月10日,一直以“不關店”成為業內神話的大潤發,終于無法再維系其在內地連續19年未關店的紀錄,確認其在山東濰坊的濰一廣場店正式關閉。而在此之前不久,華堂商場在華第一家店——十里堡華堂,也在經營了18年之久后關門。事實上,類似這樣大型商超的關店行為,一直都在上演。
大型商超作為零售業主力業態,曾瘋狂地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但近些年來,這些門店逐漸顯現出疲態,盈利能力持續退化,業績下滑,關店停運現象屢屢出現。
而他們的對手們,正在以異常迅猛的速度,蠶食著他們曾經的生存空間。
傳統商超的寒意
此次大潤發打破“不關店”神話,雖被證實是因為物業糾紛,但排除物業問題,其受零售業整體低迷影響也不小。
事實上,2008年的經濟危機之后,零售企業們多少都感受到了寒意!案鞔蟪写笮蛯嶓w店的開店速度都在放緩甚至停止開店”。武漢道遠商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高孝彤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
《2015中國購物者報告》顯示,2013年以來,大多數零售商減少了新開門店的數量,并關閉了一批供給過剩、效益不佳的門店。在2013—2014兩年內,永輝關閉了15家門店,家樂福關閉的門店數量約25家,而沃爾瑪達到30家左右。
此外,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在單體百貨、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態中,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業店鋪的營業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被關店鋪持續經營時間平均為6.84年,百貨與購物中心為8.67年,大型超市為5.96年。
電商分流兇猛
零售行業實體門店的衰落,與來自電商的沖擊不無關系。雖然在10月13日的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公開表示,互聯網在傳統商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了電子商務,其沒有打擊傳統商業。但毋庸置疑,電商已經分流了很大一部分消費群體。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財年底,阿里巴巴中國零售交易總額已經超過在傳統商業領域中耕耘超過半個世紀的沃爾瑪,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體。
除了淘寶、京東等大型綜合電商平臺不斷占領市場之外,許多定位于生鮮、海外購物等領域的垂直電商平臺數量也在迅速增長。同時,隨著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微商”這一新興的零售業態也逐步在蠶食著傳統零售的市場。
“方便”、“便宜”,一直是消費者在網購時的普遍感受。由于減少了中間環節,相比于實體超市,電商省下了銷售場地等多個環節的費用,而這些費用往往又占據著整個商品銷售鏈條中的大頭,因而大大減小了成本。越來越多人選擇用“手指敲擊鍵盤”來代替雙腳步行去超市的購物體驗。
而更要命的是,在目睹到傳統商超經營現實之后,部分商品供應商也選擇了“落井下石”。
“現在隨著跨境電商和微商的快速發展,很多商品供應商都開始減少在實體超市的供應量,國外的品牌商減少的尤為明顯。商品的可選擇性不斷減少,這樣就顯得超市更加沒有活力!币晃辉谏坛ぷ魇畮啄甑臉I內人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感嘆道。
便利店的“包圍”
除了電商之外,便利店的發展也逐漸顯露出巨大的生命力。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資料顯示,2015年底,62家便利店企業的合計門店數量是8萬3千家,同比增長近1成,銷售額增幅達15.2%,和百貨店減少0.7%形成鮮明對比。據推算,2016年中國的便利店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元。
便利店這種服務到“家”的輕型購物模式,讓消費者生活中大部分的購物需求直接在家門口就能被滿足,更符合年輕一代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記者觀察到,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大型超市只有在較為繁華的中心地帶才能見到少數幾家,而便利店的身影可謂隨處可見。
據尼爾森近期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顯示,電商和便利店正在持續地“偷”走大賣場和超市這兩個渠道的客流。便利店和網購的滲透率分別從去年的32%和19%上升到38%和35%,增長速度遠超大賣場、超市的滲透率回升速度。
便利店的快速瘋漲正在對傳統商超形成圍剿。以上海為例,截至2015年底,羅森共有461家門店,而頂新集團旗下的全家便利店,在上海的門店數量接近1000家。這些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便利店,也讓大型超市的客流量嚴重縮水。
對于大型商超未來的出路,高孝彤認為,未來超市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業態細分化,通過垂直于某一行業或品類,以專業化、精細化等優勢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此外,在經營理念上,超市需要研究客戶,改變傳統的商品結構一刀切模式,改變認為價格是核心競爭力的思路,注重80、90后需求,加強賣場體驗感和購物愉悅感。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請您關注唯學網。唯學網是一個大型的教育培訓平臺,各種類型的教育資訊應有盡有,是您獨一無二的選擇。
|
|
||
|
|
||
|
|
||
|
|
||
|
|
||
|
|